2025年二季度以来,随着海外大模型不断迭代,以OpenAI为代表的海外AI应用呈现出用户数和收入加速上行的态势,商业模式有初步跑通的迹象。AI应用商业模式已初现,有望成为未来3-5年AI领域成长最快的方向,需重视AI应用在AI陪伴、AI教育、AI广告等场景的商业化兑现。
当前AI能力不断提升,尚未看到天花板。大模型技术的进步还没有见顶,AI应用的发展速度远超历史,用户数和时长增长加速,收入呈现快速增长。过去两年,AI应用公司OpenAI收入增长25倍,增长速度大幅快于互联网巨头早期,其预期到2029年将实现1250亿美金收入,主要贡献包括ChatGPT、API、Agent和其他新产品。如今,在海外,AI模型已成为互联网的新入口,且龙头集中度高,马太效应明显,传统搜索已因此流量下滑,AI成为互联网巨头的必争之地。
对于国内,年初以来在DeepSeek催化下,AI应用端需求大幅提升,在C端、B端、可穿戴方面均有所突破,需求的提升有望快速提升AI应用的渗透率。当前国内大模型在参数受限的情况下,保持追赶,并逐步开始破局。
此前由于芯片禁令,国内主流大模型算力受限,普遍没有超过万亿参数,大模型厂商还需要在有限的算力中预留训练用算力。7月14日美国政府批准H20对华出口,短期有望缓解国内AI企业对高性能算力的需求,为大模型训练和应用提供必要的补给,从而加快模型迭代,本土AI芯片厂商则可通过这一窗口期加速技术进步和生态建设,在长期实现国产替代和技术超越。
此外,和海外大模型收取订阅费不同,国内模型都是免费提供,变现路径尚不清晰,很多功能限制次数,这也影响了模型用量的进一步提升。如今,国内AI应用厂商开始尝试付费破局,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其中AI陪伴、AI教育、AI广告等是较易实现商业化的场景。大模型多模态、推理能力及Agent性能的不断提升,或推动多模态AI应用迎来商业化拐点。
免责声明:
本机构撰写的报告,系基于我们认为可靠的或已公开的信息撰写,我们不保证文中数据、资料、观点或陈述不会发生任何变更。在任何情况下,本机构撰写的报告中的数据、资料、观点或所表述的意见,仅供信息分享和参考,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我们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机构撰写的报告中的任何数据、资料、观点、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阅读者自行承担风险。本机构撰写的报告,主要以电子版形式分发,也会辅以印刷品形式分发,版权均归金证研所有。未经我们同意,不得对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不得用于营利或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