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中银基金规模增速放缓 投研人才管理能力“大跌眼镜”

Photo by Mishal Ibrahim on Unsplash

《金证研》沪深金融组 时风/作者 洪力/编审

在公募基金队伍里,说起银行系基金公司,那只能让同行羡慕,不仅是因为员工压力小很多,而且在基金销售渠道上,有银行大股东的支持,规模也自然不用发愁,但身为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基金的规模发展却落后明显。

根据《金证研》沪深金融组了解,中银基金于2004年成立,目前的资产规模仅有3,888.86亿元,除了成立于2008年,农业银行旗下的农银汇理基金资产规模小于中银基金之外,其余的建设银行旗下的建信基金和工商银行旗下的工银瑞信基金资产规模都在5,600亿元以上,而且这两家公司的成立也比中银基金晚,是2005年成立。

而曾经上任仅一年的副总经理火速离任和新董事长上任后,公司权益产品仍无法扭转颓势的现象也似乎都在向外界透露,中银基金的发展遇到了不小的阻力。除此之外,优秀投研人才的缺失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银行“嫡系”发展缓慢 权益资产规模不如9年前

公募基金行业作为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建设和稳定资本市场投资者队伍的重要力量,在过去的20年里,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增速。如今的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已经突破14万亿元,而作为其中的领头羊,银行系公募基金公司一直是行业的翘楚。

银行机构由于网点众多,有着天然的优势,这对于基金公司发行产品是相当有利的,另外,在机构客户越来越受到基金公司重视的背景下,有银行作为大股东,自然合作起来更有底气。然而《金证研》沪深金融组却发现,在以国有大行为主的公募基金公司中,中银基金的发展却落后明显。

首先来看,在工农中建四大行中,成立时间最早的就是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基金公司,但从2004年发展至今,其资产管理规模也仅有3888.86亿元,相比之下,只有成立时间较晚的农行旗下的农银汇理基金公司规模不及中银基金,只有2257.87亿元。

剩下的两家,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旗下的工银瑞信与建信基金都成立于2005年,虽然时间上也晚于中银基金,但在资产规模上却都早已超过了5600亿元,与中银基金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而细看中银基金旗下公募产品的发展情况,则更让人大跌眼镜。就以2010年至今年一季度的数据对比来看,在股票型、混合型、QDII三大权益产品,截止今年一季度的合计资产管理规模为236.02亿元,而在2010年时,在没有QDII产品的情况下,其股票与混合型基金的合计资产规模也有269.89亿元,9年时间,资产规模不涨反跌的情况着实让人吃惊。

如果说资产规模里包含了基金净值价格因素的话,那份额数据则更能说明其发展中的问题。在2010年时,股票型、混合型、QDII的三类产品份额合计为267.89亿份,到今年一季度,为274.17亿份,9年时间份额仅增加了2.3%。

而在债券和货币基金这类固收产品上,情况却截然不同。从资产规模看,这两类产品在2010年合计为121.41亿元,今年一季度为3652.83亿元;2010年的份额合计为119.77亿份,今年一季度为3581.62亿份,9年时间增速都在30倍左右。

虽然说大多数基金公司的固收产品规模都大于权益产品,但能形成如此差距的公司恐怕并不多。从目前数据看,中银基金旗下的固收产品占总规模比例达到了94%,2018年的年报显示,中银基金公司的股票市值仅有93.88亿元,占公司资产总值比例只有2.12%,而债券资产市值高达3367.95亿元,占公司资产总值比例的76.17%。

虽然其2018年的净利润为9.73亿元,但大部分都是由固收产品贡献。而中银基金旗下的债券基金每年管理费在0.3%-0.7%之间,远远不及权益产品的每年1.5%,货币基金更是大多都在0.3%左右。这也就难怪,其资产规模排名在行业位居第12位,而净利润排名却仅为第20名。

中银基金最早是由中国银行和贝莱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总部位于上海。之后在2007年12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中国银行控股了中银基金,使其又变成了纯内资公司。这期间,中外股东到底经历了什么,外界并不好评论,但从此后的发展来看,也并非一帆风顺。

 

中银基金发展落入困境  权益投资总经理业绩落后

2017 年 9 月 30日,中银基金发布公告称,副总经理杨军因工作变动于2017 年 9 月28日离任,但在转任本公司其他工作岗位的说明一栏却是“无”,而这离杨军上任才一年时间。

据《金证研》沪深金融组了解,杨军的主要从业经历都在中银系统,早年曾任中国银行总行金融市场总部主管,2012年加入中银基金,担任资深投资经理,上任副总后被业内赋予厚望。

但可惜的是,2016年底时,在股债双杀的行情下,中银基金规模为3420.93亿元,在2017年底,其规模 虽然小幅增加到了3624.89亿元,但增幅全都来自于固收,相比之下,股票、混合与QDII基金的资产规模却由2016年的435.65亿元,缩水到2017年的360.44亿元,而2017年的股票市场还是大涨的。杨军上任一年后就迅速离任,也让业内对中银基金内部的变革大为失望。

另外,在2017年8月,中银基金董事长由白志中变更为章砚。资料显示,章砚为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公共金融政策专业硕士。历任中国银行总行全球金融市场部主管、助理总经理、总监,总行金融市场总部、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部总经理。但在章砚上任之后,其依然没有扭转权益规模下降的趋势。

而在投研实力上,中银也是薄弱。《金证研》沪深金融组统计,目前中银基金共有33位基金经理,其中12人任职经验不足三年,22人不足五年。在这些基金经理中,李建无论从经验和职位上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从经验上看,其任职基金经理已经有11年之久,目前是中银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2005年就加入了该公司,可谓是元老级人物。

但在目前李建管理的7只基金中,除了3只债基外,其余4只混基在今年内的收益率全都没有超过2.5%,似乎李建对今年A股的触底行情并不看好,也正是这样,这些基金也失去了一季度净值反弹的大好时机。

具体看,其管理的权益基金分别有中银双息回报混合、中银多策略混合、中银新回报灵活配置混合、中银稳健策略混合,截止5月13日的年内业绩涨幅分别为2.08%、1.58%、1.56%、1.33%。而且从一季报看,这些基金的股票资产基本都没有超过35%,而债券资产却占到了60%以上,中银多策略混合的一季度股票持仓占比更是仅有14.62%。

在这些基金的一季报中,李建说到:“债券方面适度降低了债券组合久期及杠杆,重点增配了中等期限高等级公司债;并适度增加了权益仓位,积极参与一级市场新股申购,以把握绝对收益为主,借此提升基金的业绩表现。”由此也可以看出其谨慎的程度。从前十大重仓股看,其主要也是以银行、电力、保险、机场等公共事业和低估值行业为主。

从管理时间较长的中银稳健策略来看,李建管理了超过6年,除了2014和2015年股市大涨的两年,该基金业绩涨幅有两位数,其余时间该基金均保持的个位数的涨幅,长期的业绩表现稳定,但缺点是业绩不突出。比如在2017年蓝筹股、价值股大行其道之时,李建虽然也以消费股为重仓,但2017年年报显示,全年的股票资产占比竟然只有7.51%,而债券资产占比高达88.12%。

 

五只基金累计跌幅超20% 成立八年QDII堪忧

谨慎的风格尽管没让李建大赚,但好歹也保持了长期业绩的小幅增长。然而在中银基金旗下,还有13只基金累计净值亏损,其中的5只跌幅超过20%。而令人担忧就是中银全球策略这只QDII基金。

据悉,中银全球策略成立于2011年3月份,至今已有8年,可累计跌幅却超过了40%。而其中后5年时间,一直有现任基金经理陈学林管理。但从2013年7月18日至今的回报却是-29.30%。资料显示,其2010年加入中银基金,2013年3月任基金经理。

投资范围上,中银全球策略可以投资全球的证券市场,当然也包括美国和香港市场,然而从2013年开始,该基金的业绩差劲。在2013年到2018年里,只有2014年和2017年净值出现上涨,而且仅为0.47%和2.77%,大幅跑输同类均值和指数涨幅。今年内,其净值也仅上涨了0.7%,远低于11%的同类均值。

一季报显示,其股票资产仅有16.43%。一季度,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11.15%、纳斯达克指数上涨16.49%、标普500指数上涨13.07%,而前十大重仓股全部为美股上市公司的中银全球策略,涨幅却仅有1.06%,落后明显。

2018年,美股在经历了前三个季度的上涨后,于四季度跳水,QDII基金整体业绩遭遇重创,中银全球策略的亏损倒也无可厚非。但2017年,QDII基金是各类基金产品中平均收益率最高的,为16.2%,但是在这一年,陈学林操作的中银全球策略仅仅上涨2.77%。

2017年一季度,该基金的股票资产仓位仅有5.35%,基金资产占到了83.1%,此时,中银全球策略的净值仅上涨1.38%。在当时的季报中,陈学林表示:“在一季度我们超配了美国,标配欧洲及日本,也配置了港股。”其认为,美股或将在二季度出现拐点,相对看好欧洲的表现,而港股在经历过去一季度的大涨后,可能会进入震荡盘整。

二季报里,陈学林表示:“二季度我们超配科技股、欧洲股市及高息的债券组合,并配置了金融股及医疗保健、生物科技板块,也调整了全球型的股票配置。”但从业绩看,基金净值却下跌了0.68%,同类均值却是上涨1.26%。

此后,中银全球策略在2017年下半年里业绩继续跑输同类产品均值,而陈学林也在全年对美股的担忧中走完了2017年,最终业绩大幅落后。但2017年,纳斯达克指数涨幅却为28.24%、道琼斯工业指数涨幅也超过25%,标普500指数涨幅为19.42%。

2017年,中银全球策略位居171只QDII基金的第132名,跌幅垫底的主要是债券型QDII和原油主题QDII基金。而陈学林这位基金经理以及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助理副总裁的管理能力堪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