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基金如何“聚焦”人工智能全产业链?

《金证研》 启明/作者

近日,中央多部门密集发布了人工智能相关的指导意见。其中,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2025年9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对外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而刚刚闭幕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集中展示了一系列“人工智能+”应用案例与阶段成果。基于上述情形,人工智能不再只是科幻电影的桥段,它或成为重塑各行各业的重要力量。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AI革命的机遇或许显得遥远而复杂,但透过人工智能ETF,能否“聚焦”整个人工智能生态?

 

一、风险与收益“并存”

一系列的政策引导和应用落地大幅提高了市场对人工智能产业的预期,通过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的表现,可以一窥人工智能产业的市场表现。

截至2025年9月12日,中证人工智能指数近一个月、近三个月、年至今的涨幅分别为36.56%、58.32%、60.53%,同期沪深300指数的涨幅分别为10.32%、16.78%、15.58%。而在年化收益表现上,中证人工智能在近一年的收益为133.75%,同期沪深300为42.74%。指数的大幅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阶段人工智能市场的火热氛围。

除指数的涨幅以外指数的市盈率及市净率方面,根据东方财富choice的数据,截至2025年9月12日中证人工智能指数的滚动市盈率为73.952,而市净率为7.095,同期沪深300滚动市盈率和市净率分别为14.114和1.458。

此外,高市盈和高市场净也揭示了人工智能产业高回报高风险的一面,简单地从计算公式出发便能看出,市盈率=当前总市值/近12个月净利润,市净率=当前总市值/当前净资产。因此在分母不为负时可以简单看作当前市值即股价越高市盈率和市净率则越高。

此外,截至2025年9月12日中证人工智能指数近一年、近三年、近五年年化波动率分别为42.1%、34.89%、31.33%,同期沪深300分别为22.21%、17.57%、18.14%。年化波动率是衡量资产价格以年为时间单位内波动程度的指标,代表了资产的风险水平。波动率越大,价格波动越剧烈,风险越高。

目前市场上已有多只以中证人工智能指数为跟踪标的产品问世,如易方达中证人工智能主题ETF、华夏中证人工智能主题ETF、中欧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发起A 等多只ETF指数基金。

 

二、透过指数能否了解行业命脉?

根据中证指数官网,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选取50只业务涉及为人工智能提供基础资源、技术以及应用支持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人工智能主题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截至2025年9月12日,中证人工智能指数前十成分股分别为中际旭创、新易盛、寒武纪、中科曙光、澜起科技、科大讯飞、豪威集团、海康威视、金山办公、浪潮信息,而上述成分股在指数中的权重分别为12.88%、12.19%、10.66%、4.92%、4.64%、4.08%、3.98%、3.9%、2.44%、2.27%。前十成分股的权重之和为61.95%。

前十成分股在业务上覆盖了AI产业的基础层(芯片、算力硬件、服务器)、技术层(算法、软件开发)和应用层(智能终端、行业解决方案)。

因此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在成分股的样本选取上,能够比较完整地体现人工智能产业从底层算力支撑到上层行业应用的AI全产业链。

其中,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可能会是未来出现业绩支撑不起市场预期的主要原因。例如,国内在人工智能产业受到的技术制约值得关注,如EUV光刻机无法进口导致国内7NM、5NM等人工智能领域需要的先进制程芯片制造受限。而目前利用DUV光刻机使用多重曝光技术制造先进制程芯片则面临成本高和良品率低的问题,新的制造路线或处于摸索阶段。

在国内人工智能市场火热的背后,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其泡沫的存在,目前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不管指数市盈率和市净率以及指数本身目前都处在历史高位,未来若没有足够的业绩兑现,当前的市场预期指数将会迎来大幅度的回调。

 

猜你喜欢